引:作为Web开发人员,可能你最需要深入学习的就是HTTP协议了吧!
HTTP认识
HTTP协议是Hyper 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缩写,
它是一个基于TCP/IP通信协议来传递数据(HTML 文件, 图片文件, 查询结果等)的应用层协议。它工作于客户端-服务端架构之上。浏览器作为HTTP客户端通过URL向HTTP服务端即WEB服务器发送所有请求。Web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请求后,向客户端发送响应信息。
HTTP特点
- 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
- 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Type加以标记。
- HTTP 0.9和1.0使用非持续连接: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HTTP 1.1使用持续连接:不必为每个web对象创建一个新的连接,一个连接可以传送多个对象,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
- 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
PS: 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和Connection: keep-alive的区别:
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服务器不知道客户端是什么状态。从另一方面讲,打开一个服务器上的网页和你之前打开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HTTP是一个无状态的面向连接的协议,无状态不代表HTTP不能保持TCP连接,更不能代表HTTP使用的是UDP协议(无连接)。从HTTP/1.1起,默认都开启了Keep-Alive,保持连接特性,简单地说,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TCP连接不会关闭,如果客户端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会继续使用这一条已经建立的连接。
Keep-Alive不会永久保持连接,它有一个保持时间,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软件(如Apache)中设定这个时间。
HTTP工作原理
HTTP协议定义Web客户端如何从Web服务器请求Web页面,以及服务器如何把Web页面传送给客户端。HTTP协议采用了请求/响应模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报文,服务器将返回一个响应报文。
以下是 HTTP 请求步骤:
- 客户端连接到Web服务器:
一个HTTP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与Web服务器的HTTP端口(默认为80)建立一个TCP套接字连接。例如:http://www.todorex.com。 - 发送HTTP请求:
通过TCP套接字,客户端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文本的请求报文。 - 服务器接受请求并返回HTTP响应
Web服务器解析请求,定位请求资源。服务器将资源复本写到TCP套接字,由客户端读取。 - 释放连接TCP连接:
若请求报文首部的connection 模式为close,则服务器主动关闭TCP连接,客户端被动关闭连接,释放TCP连接;若connection 模式为keepalive,则该连接会保持一段时间,在该时间内可以继续接收请求。 - 客户端浏览器解析HTML内容
客户端浏览器首先解析响应报文,然后客户端浏览器读取响应数据HTML,根据HTML的语法对其进行格式化,并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
HTTP报文之请求报文
请求报文由请求行(请求方法、URL、协议版本)、请求头部、空行(回车+换行)和请求数据(主体)四个部分组成。如下图:
它的例子如下:
请求报文之URL
HTTP使用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 URI)来传输数据和建立连接。URI包含了用于查找某个资源的足够的信息。
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是互联网上用来标识某一处资源的地点,所以可见URL是URI的子集。以下面这个URL为例,介绍下普通URL的各部分组成:
http://www.aspxfans.com:8080/news/index.asp?boardID=5&ID=24618&page=1#name
从上面的URL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URL包括以下几部分:
- 协议部分:该URL的协议部分为“http:”,这代表网页使用的是HTTP协议。在Internet中可以使用多种协议,如HTTP,FTP等等本例中使用的是HTTP协议。在”HTTP”后面的“//”为分隔符。
- 域名部分:该URL的域名部分为“www.aspxfans.com”。一个URL中,也可以使用IP地址作为域名使用。在建立TCP连接的时候用的就是IP地址,我们可以用域名是因为有了DNS域名解析。
- 端口部分:跟在域名后面的是端口,域名和端口之间使用“:”作为分隔符。端口不是一个URL必须的部分,如果省略端口部分,将采用默认端口,HTTP默认的端口号为80,HTTPS的端口号为443。
- 虚拟目录部分:从域名后的第一个“/”开始到最后一个“/”为止,是虚拟目录部分。虚拟目录也不是一个URL必须的部分。本例中的虚拟目录是“/news/”。
- 文件名部分:从域名后的最后一个“/”开始到“?”为止,是文件名部分,如果没有“?”,则是从域名后的最后一个“/”开始到“#”为止,是文件部分,如果没有“?”和“#”,那么从域名后的最后一个“/”开始到结束,都是文件名部分。本例中的文件名是“index.asp”。文件名部分也不是一个URL必须的部分,如果省略该部分,则使用默认的文件名,一般为index.html。
- 锚部分:从“#”开始到最后,都是锚部分(HTML的节点)。本例中的锚部分是“name”。锚部分也不是一个URL必须的部分。
- 参数部分:从“?”开始到“#”为止之间的部分为参数部分,又称搜索部分、查询部分。本例中的参数部分为“boardID=5&ID=24618&page=1”。参数可以允许有多个参数,参数与参数之间用“&”作为分隔符。
请求报文之请求方法
根据HTTP标准,HTTP请求可以使用多种请求方法。
HTTP1.0定义了三种请求方法: GET, POST 和 HEAD方法。
HTTP1.1新增了六种请求方法:OPTIONS, PUT, DELETE, TRACE,CONNECT和PATCH 方法。
这八种方法(动作)表明了请求的URL指定的资源的操作方式,分别如下:
方法 | 操作方式 |
---|---|
GET | 请求指定的页面信息,并返回实体主体 |
HEAD | 类似于get请求,只不过返回的响应中没有具体的内容,用于获取报头 |
POST |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体中。POST请求可能会导致新的资源的建立和/或已有资源的修改 |
PUT | 从客户端向服务器传送的数据取代指定的文档的内容 |
DELETE | 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的页面 |
CONNECT | 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 |
OPTIONS | 允许客户端查看服务器的性能 |
TRACE |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
PATCH | 用来将局部修改应用于某一资源 |
PS: GET和POST的区别:
- GET提交的数据会放在URL之后,以?分割URL和传输数据,参数之间以&相连,如EditPosts.aspx?name=test1&id=123456. POST方法是把提交的数据放在HTTP包的Body中。
- GET提交的数据大小有限制,最多只能有1024字节(因为浏览器对URL的长度有限制),而POST方法提交的数据没有限制。
- GET方式提交数据,会带来安全问题,比如一个登录页面,通过GET方式提交数据时,用户名和密码将出现在URL上,如果页面可以被缓存或者其他人可以访问这台机器,就可以从历史记录获得该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请求报文之通用首部
常见的通用首部如下:
- Pragma:指定“no-cache”值表示服务器必须返回一个刷新后的文档,即使它是代理服务器而且已经有了页面的本地拷贝;在HTTP/1.1版本中,它和Cache-Control:no-cache作用一模一样。Pargma只有一个用法, 例如: Pragma: no-cache
注意: 在HTTP/1.0版本中,只实现了Pragema:no-cache, 没有实现Cache-Control - Cache-Control:指定请求和响应遵循的缓存机制。缓存指令是单向的(响应中出现的缓存指令在请求中未必会出现),且是独立的(在请求消息或响应消息中设置Cache-Control并不会修改另一个消息处理过程中的缓存处理过程)。请求时的缓存指令包括no-cache、no-store、max-age、max-stale、min-fresh、only-if-cached,响应消息中的指令包括public(可以被任何缓存所缓存)、private(内容只缓存到私有缓存中)、no-cache(所有内容都不会被缓存)、no-store、no-transform、must-revalidate、proxy-revalidate、max-age、s-maxage。
- Connection:之前已经说过,主要是控制TCP连接是否在请求完马上端开。
- Date:表示消息发送的时间。
请求报文之请求首部
常见的请求首部如下:
- If-Modified-Since:把浏览器端缓存页面的最后修改时间发送到服务器去,服务器会把这个时间与服务器上实际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进行对比。如果时间一致,那么返回304,客户端就直接使用本地缓存文件。如果时间不一致,就会返回200和新的文件内容。客户端接到之后,会丢弃旧文件,把新文件缓存起来,并显示在浏览器中。
- If-None-Match:If-None-Match和ETag一起工作,工作原理是在HTTP Response中添加ETag信息。 当用户再次请求该资源时,将在HTTP Request 中加入If-None-Match信息(ETag的值)。如果服务器验证资源的ETag没有改变(该资源没有更新),将返回一个304状态告诉客户端使用本地缓存文件。否则将返回200状态和新的资源和Etag。
- Accept:浏览器端可以接受的MIME类型。例如:Accept: text/html 代表浏览器可以接受服务器回发的类型为 text/html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html文档,如果服务器无法返回text/html类型的数据,服务器应该返回一个406错误(non acceptable)。通配符 * 代表任意类型,例如 Accept: */* 代表浏览器可以处理所有类型,(一般浏览器发给服务器都是发这个)。
- Accept-Encoding:浏览器申明自己可接收的编码方法,通常指定压缩方法,是否支持压缩,支持什么压缩方法(gzip,deflate);Servlet能够向支持gzip的浏览器返回经gzip编码的HTML页面。许多情形下这可以减少5到10倍的下载时间。例如: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如果请求消息中没有设置这个域,服务器假定客户端对各种内容编码都可以接受。
- Accept-Language:浏览器申明自己接收的语言。语言跟字符集的区别:中文是语言,中文有多种字符集,比如big5,gb2312,gbk等等;例如:Accept-Language: en-us。如果请求消息中没有设置这个报头域,服务器假定客户端对各种语言都可以接受。
- Accept-Charset:浏览器可接受的字符集。如果在请求消息中没有设置这个域,缺省表示任何字符集都可以接受。
- User-Agent:告诉HTTP服务器,客户端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名称和版本
- Referer:包含一个URL,用户从该URL代表的页面出发访问当前请求的页面。提供了Request的上下文信息的服务器,告诉服务器我是从哪个链接过来的,比如从我主页上链接到一个朋友那里,他的服务器就能够从HTTP Referer中统计出每天有多少用户点击我主页上的链接访问他的网站。
- Host:(发送请求时,该头域是必需的)主要用于指定被请求资源的Internet主机和端口号,它通常从HTTP URL中提取出来的。HTTP/1.1请求必须包含主机头域,否则系统会以400状态码返回。
- Authorization:授权信息,通常出现在对服务器发送的WWW-Authenticate头的应答中。主要用于证明客户端有权查看某个资源。当浏览器访问一个页面时,如果收到服务器的响应代码为401(未授权),可以发送一个包含Authorization请求报头域的请求,要求服务器对其进行验证。
- Range:可以请求实体的一个或者多个子范围。
- Cookie:最重要的请求头之一, 将cookie的值发送给HTTP服务器。
请求报文之实体首部
常见的实体首部如下:
- Content-Type:说明了实体主体内对象的媒体类型。
- Content-Length:表示请求消息正文的长度。
- Content-Range:用于指定整个实体中的一部分的插入位置,他也指示了整个实体的长度。在服务器向客户返回一个部分响应,它必须描述响应覆盖的范围和整个实体长度。一般格式:Content-Range:bytes-unitSPfirst-byte-pos-last-byte-pos/entity-length。
- Content-Encoding:WEB服务器表明自己使用了什么压缩方法(gzip,deflate)压缩响应中的对象。只有在解码之后才可以得到Content-Type头指定的内容类型。
- Content-Language:WEB服务器告诉浏览器自己响应的对象所用的自然语言。
请求报文之其他首部
- P3P:用于跨域设置Cookie, 这样可以解决iframe跨域访问cookie的问题。
HTTP报文之响应报文
响应报文由状态行(协议版本、状态码、消息状态)、响应头部、空行(回车+换行)和响应数据(主体)四个部分组成。如下图:
它的例子如下:
响应报文的通用首部和实体首部以及其他首部都和请求报文差不多,我们主要讲解响应首部。
响应报文之响应首部
- Allow:服务器支持哪些请求方法
- Expires:指明应该在什么时候认为文档已经过期,从而不再缓存它,重新从服务器获取,会更新缓存。过期之前使用本地缓存。HTTP1.1的客户端和缓存会将非法的日期格式(包括0)看作已经过期。eg:为了让浏览器不要缓存页面,我们也可以将Expires实体报头域,设置为0。
- Set-Cookie:非常重要的header, 用于把cookie发送到客户端浏览器,每一个写入cookie都会生成一个Set-Cookie。
- Last-Modified:用于指示资源的最后修改日期和时间。Last-Modified也可用setDateHeader方法来设置。
- Server:指明HTTP服务器用来处理请求的软件信息。
- Location:用于重定向一个新的位置,包含新的URL地址。表示客户应当到哪里去提取文档。Location通常不是直接设置的,而是通过HttpServletResponse的sendRedirect方法,该方法同时设置状态代码为302。Location响应报头域常用在更换域名的时候。
- WWW-Authenticate:该响应报头域必须被包含在401(未授权的)响应消息中,客户端收到401响应消息时候,并发送Authorization报头域请求服务器对其进行验证时,服务端响应报头就包含该报头域。
HTTP之状态码
状态代码有三位数字组成,第一个数字定义了响应的类别,共分五种类别:
状态码 | 说明 |
---|---|
1xx | 指示信息–表示请求已接收,继续处理 |
2xx | 成功–表示请求已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
3xx | 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
4xx | 客户端错误–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 |
5xx | 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 |
常用的状态码如下:
状态码 | 说明 |
---|---|
200 OK | 客户端请求成功 |
400 Bad Request | 客户端请求有语法错误,不能被服务器所理解 |
401 Unauthorized | 请求未经授权,这个状态代码必须和WWW-Authenticate报头域一起使用 |
403 Forbidden | 服务器收到请求,但是拒绝提供服务 |
404 Not Found | 请求资源不存在,eg:输入了错误的URL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 服务器发生不可预期的错误 |
503 Server Unavailable | 服务器当前不能处理客户端的请求,一段时间后可能恢复正常 |
参考
- 《图解HTTP》
- 关于HTTP协议,一篇就够了
- HTTP协议详解